您现在的位置是:平易近人论坛 > 百科

粤韵周刊丨古村新城相得益彰千载机遇还看今朝

平易近人论坛2024-05-12 21:13:38【百科】6人已围观

简介从珠江南岸望去,猎德村的栋栋高楼十分气派。读懂广州第五十七期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

从珠江南岸望去,粤韵遇还猎德村的周刊彰千载机栋栋高楼十分气派。

读懂广州

粤韵周刊丨古村新城相得益彰千载机遇还看今朝

第五十七期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丨古

广州,村新城相朝是得益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看今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粤韵遇还记忆。《粤韵周刊》,周刊彰千载机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丨古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村新城相朝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得益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看今读懂广州,粤韵遇还由此坚定文化自信。周刊彰千载机

猎德历史文化长廊里的丨古雕塑

位于珠江之畔的猎德无疑是广州新中轴线上一处独特亮丽的风景,集传统与现代、富足与活力于一身。

猎德开村于宋代,已在江畔伫立了九百余年,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是广州老八区保存最完整的古村之一,有“岭南周庄”之称。

作为广州率先整体改造的城中村,猎德经历了从农田到新型社区的转变。如今,蜿蜒的河涌、古朴的岭南建筑与珠江新城的现代气质交相辉映,似有浓淡相间的笔墨,在这里描摹下近千年沧海巨变的画卷。

古村·耕道猎德枕仁籍义

●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是获、飨已。——西汉·扬雄

阳春三月,猎德村龙船塘内,人们正忙着为12条龙舟做体检、清洗、画花、上色,等待着端午龙舟竞渡(扒龙舟)盛会。猎德亲水,扒龙舟有上百年历史,通常在四月初八起龙舟,有“四月八,龙舟透底挖”之说。为了让今年的龙舟盛会更精彩,今年二月初二就起了龙舟。当天,声声爆竹响,阵阵鼓声鸣,吸引众人驻足观看。

取名“猎德”倡追求完美道德

建于宋朝迄今已有九百余年

猎德古村位于广州大道以东、华南快速干线以西、花城大道以南,毗邻珠江,总面积约3.03平方公里。一条猎德涌(又称猎水)穿村而过,将猎德分为东村和西村。

从花城广场向东,沿着临江大道前行,经省博物馆,跨过兴安直街,就到了西浦大街路口,一路高楼林立。若不是眼前猎德涌东西两岸的牌坊,真不知道“村”在哪里。其中,西岸牌坊是旧时进入猎德西村的关闸。牌坊背面书有“西浦廻澜”字样,描绘了当时猎德作为珠江边有名的渡口,涌上舟楫往来的景象。过去,站在牌坊下,可以看到海心沙和赤岗塔。

猎德村里的栋栋高楼与祠堂群。

猎德涌两岸,水乡画卷徐徐展开

西浦大街沿猎德涌西岸伸向村内,长约400多米。根据传说,宋朝有一位将军到猎德打猎,得到很多猎物。2011年重建猎德涌西岸时,猎德人遂将这个传说物化,把街名改为“猎人坊”,但地图和门牌上仍沿用“西浦大街”。

西浦大街两侧犹如两个世界,一边是现代商场、酒店,车水马龙,另一边则是古香古色的岭南建筑,花红柳绿。沿西浦大街向前,在靠近猎德大桥的位置有一座跨涌古桥,名曰“猎水桥”。桥面只有三四米宽,却是猎德涌上的交通要道,游人纷纷在此打卡。

跨过猎水桥,就到了猎德东村,向左穿过猎德大桥下的民俗文化长廊,眼前豁然开朗,正前方是一栋栋高耸的回迁住宅楼,左边是清澈的猎水,直流而下,汇入珠江,右侧是猎德人的精神家园——古村宗祠群、古文化街、古庙宇区。这些颇具岭南特色的建筑、雕塑等虽多为新建,但浓缩了岭南古村气息,融入新城肌理,与远处的猎德大桥、广州塔等地标相互辉映。

据《猎德村志》记载,北宋年间,开村始祖已经在猎德拓荒定居,建立户籍。“猎德”一名最早见于北宋年间《元丰九域志》,该书在“南海郡番禺县”的条目下有“瑞石、平石、猎德、大水、石门、白田、扶胥七镇”的记载,连同当时的南海大通,并称“宋代八大镇”。《元丰九域志》成书于1080年。若以此推算,猎德建村历史已超900年。

古村为何名曰“猎德”关于这一点的说法很多。除了前述宋朝将军到此打猎的传说外,还有清代一位猎姓将军拯救猎德人的传说。不过,根据《猎德村志》记载,“猎德”之名源自西汉。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扬雄在《法言·学行》中写道:“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这里的“耕”和“猎”都是追求的意思。

猎德始祖将村子取名“猎德”,就是告知后人要将以德育人作为重任,折射出先民尊道尚德、崇文重教的追求。猎德旧祠堂也曾有“耕道猎德,枕仁籍义”“耕道猎德,路义宅仁”之类的楹联,街巷名也有尚德居、怀德里、崇德巷、崇礼巷、居仁里、德和巷、合德里等。2011年猎德人用碑记的形式确认了“猎德”之名源于西汉这一说法。

祠堂区是开展民俗活动的最好场所。(受访者供图)

古祠·慎终追远诗礼传家

●欲得秉鳌须自勉,但能折桂是真才。——猎德村文阁庙所悬对联

猎德村历史上曾有宗祠24座,到当代存有祠堂约10座,多始建于清代。在整村改造时,祠堂无法一一保留和重建,猎德村在今猎德涌东岸,紧邻猎德大道“猎德”牌坊,异地重建祠堂区,形成祠堂群。

猎德村古意盎然的祠堂建筑与现代写字楼群相映成趣,彩绘屋檐在建筑玻璃的映衬下更有一番风韵,展示出猎德现代与传统兼容并蓄、都市生活与古老民俗在城市中心共生共融的独特气质。

祠堂成群见证先祖南迁艰辛

多族聚居旗杆见证邻里和睦

岭南水乡,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孕育出猎德人勤劳进取、善良淳朴、崇尚礼仪的精神品格以及悠久厚重的人文精神。古村中错落有致的祠堂、古朴的庙宇、长长的历史文化街……记录了这一切。

祠堂里藏着猎德人的根脉,一个古村有两间李姓祠堂

宗祠是传统文化和家族文化的象征,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也是外出后人寻根问祖的地方。祠堂是猎德村村民的根,也是猎德最有特色的文化遗迹。无论社会如何变迁,猎德人对宗祠的认同感未曾改变。《猎德村志》记载,猎德村历史上曾有宗祠24座,到当代存有祠堂约10座,多始建于清代,如珍珠般散落在古村内。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2009年重建于祠堂群,占地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祠堂三进两天井,主体建筑龙船脊,硬山顶,碌灰筒瓦。大门左右对开,祠堂内庭院深深,桂花飘香,一派幽静。殿堂正中央悬挂有“永锡堂”的牌匾。“永锡”二字取自《诗经》中“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意思是告诫子孙后代要做孝顺长辈。抬头向上看,房梁屋檐飞檐翘角,水墨丹青形象生动。

墙壁上的《重建李氏大宗祠碑记》记录猎德东村李氏的根脉。北宋年间,先祖李铨携家人自粤北珠玑巷南迁,在猎德建村,垦荒定居。至今猎德村还流传着李铨“三易其址”的故事。相传,李铨从珠玑巷南下后,先到石牌东北葫芦岗拓荒,继而又在石牌墩高阜结茅垦殖18块田,俗称十八丘。但这些地方都不太理想,最后,他选址猎德,踞猎水东岸,垦田建户,繁衍生息至今。

紧挨李氏大宗祠的李氏宗祠是猎德西村李姓宗祠。据《猎德西村李氏宗祠重建碑记》记载,猎德西村李姓先祖早在宋代就来到南雄珠玑巷,后南下到新会司前石步乡西桥村居住。这一家族中有位叫李益彦的能人来到广州做生意,遂后定居“猎德西乡”,繁衍至今。另外,梁氏宗祠、林氏宗祠和麦氏宗祠的重建碑记也都记载了其先祖从北方南迁的历程。

因此,祠堂里藏着猎德人的根脉。岭南文化研究者朱光文说,中国祠堂历史源远流长,而广府祠堂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随着大批中原人南迁而逐步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特别是宋代,许多中原人越过大庾岭到达粤北珠玑巷,又辗转来到珠三角定居,连清初大儒屈大均都在《广东新语》中说:“吾广故家望旅其乡从南雄珠玑巷而来。”

诗书传家邻里和睦,举人竖扛旗杆留佳话

猎德开村后,不同姓氏的族人陆续来此定居,最多的时候,有李、梁、林、麦等80多个姓氏族人聚居于此。虽然每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各有不同,但共同点就是诗书传家、崇尚礼仪、邻里和谐。这些传统传承至今。有猎德人告诉

很赞哦!(72)